南岳衡山旅游景点传说
2012-08-09 17:19:15
admin
2380
祝融峰
“南岳四绝”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南岳志》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纬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藏经殿
南岳四绝”之藏经殿之秀。位于南岳祥光峰下,始建于南北朝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原名“小般若禅林”,后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存放寺中,故改名藏经殿。现殿是1933年重建的,是一座琉璃瓦红墙单檐翘角的古建筑,庙宇别致严谨,朴素淡雅,就象被嵌镶在含翠欲滴的丛林中一颗秀丽的明珠。八十年代又加以修缮,殿内油漆彩画,技艺精湛,增添的雕刻,形象生动。特别是泰国华人黄彰任先生及夫人欧阳惠女士,在1980年秋赠送的金铜佛像,安放在殿内,佛名“毗庐遮那”,纯铜镀金,体态优美,耀眼夺目,为南岳的文物添上了新彩。
藏经殿周围土厚水深,温度不太低,植物容易生长,有湘椴、杜英、猴喜欢、甜槠、香榧等珍贵树木,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混交的原始植被。在树木中,最使游人感兴趣的就是殿前坡地溪流旁边的摇钱树、同根生、连理枝三棵奇树了。
经殿的古迹传说也很多,殿前有灵田,每当秋夜,飞光如烛,可以照见老林古殿的轮廓,疑似“鲁殿灵光”,实际上是萤虫聚舞,闪闪发光所致,人们又称之为“萤火虫朝圣”。灵田前有梳妆台,相传为明桂王的母亲陈太妃梳妆的地方。附近还有钓鱼台,传说系六朝后主的妃子张丽华钓鱼之所。[/color]
水帘洞
[i南岳四绝”之水帘洞之奇,位于紫盖峰下南岳乡水帘村,距南岳镇4公里。
据《一统志》、《福地志》记载,水帘洞古名朱陵洞,相传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唐朝人称朱陵洞为“紫盖仙洞”。道家认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虚福地”,乃“朱陵太虚小有之天”,简称“朱陵洞天”,历来是神仙居住的洞府。《潜霍类书》说:相传远古时候,大禹治水,来南岳求金简玉书,曾在朱陵洞天举行祭祀的典礼,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唐玄宗曾派遣内侍张奉国带道士孙智凉等人,专程从京师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龙玉简。这一“洞天投龙”的盛况,详细地记载在《南岳志》上,后人在水帘洞投金龙玉简处写下一副对联:
北向独不朝,泻千尺银河,溅玉飞珠,相望源头来紫盖;
西巡应有恨,弃九重金阙,投龙续命,空寻洞穴向朱陵。
水帘洞瀑布源头,在紫盖峰的泉水。三支泉水汇集一起,流入水帘洞上方谷地。谷地阔三丈,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日飞升的栖息之地,后建造九仙观。九仙观附近有太阳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相传泉水深不可测。泉水从石壁上飞流直泻,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声传十里。明朝张居正游此地后说:“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确实,它从绝壁上喷泻下来,宽达三太,高五十余米,泻珠溅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帘,在石壁当中被乱石嶙岩挡住,然后再从石缝里屈曲折射,跳跃出来,满谷水花四溅,闪烁着晶莹夺目的光彩。水帘绝壁下的碧潭,天上的云彩和两边的苍翠的山峦,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明朝张居正作《水帘洞》一赞道:“误疑瀛海翻琼浪,莫拟银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隐处,水晶帘挂五去头”。这首诗可说是写出了水帘洞的光、声、影三绝的奇景了。
水帘洞右边,石壁陡峭。原先在岩上有石屋一幢,龙神祠。这祠堂是唐玄宗派内侍张奉国和道士孙智凉投“金龙玉简”的处所。距龙神祠相隔二十余丈的山涧对面,有一座麻石嵌镶建造的六角凉亭,叫雪浪亭。是清人李元度在清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时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涧水翻腾如雪浪而取名。当时坐在亭中,眼观碧潭里的珠玉跳跃,耳听甾声轰鸣,自能体会石壁上镌刻的“夏雪晴雷”四字所寓的情趣。如今龙神祠无存,只有娃浪亭依然存在。它为游人休憩,观赏水帘洞的奇景提供了方便。
传说朱陵洞与衡阳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为朱陵后洞,在南岳的朱陵前洞。水源来自南岳紫盖峰顶,流经山洞,汇入6米余宽、深不可测的石洞,水满溢出,垂直下泻,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帘悬挂九天,故名水帘洞。每逢晴日当空,水帘上面,飞虹耀目,五彩缤纷,蔚为奇观。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不少诗人名家为之题刻赋诗。石刻有宋代的“南岳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观瀑”。此外还有“飞琼溅雪”,“帘挂古今”等。 水帘洞是唐代道教活动的地方。他们把它当做洞天福地,称为“朱陵洞天”。唐玄宗还派朝廷内史带领道士们在投龙潭祭祀。 现在水帘洞上面的谷地,已于1964年修成了一座大水库,过去的太阳泉、洗心泉等都淹没在水库中了。水库的水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发电。瀑布象一层洁白的薄薄的细纱,轻盈地垂入潭底。所以“水帘洞之奇”,仍不失为南岳一绝[/color]
上封寺
上封寺地处南岳最高峰-----祝融峰侧,古代本道家宫观,曾名“光天观”,“司天霍王庙”,“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几经沧桑。直至南朝陈光大初,南岳佛教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在此建阁,作徒众听法之所。隋大业间(605---618)正式改为佛寺,并由炀帝赐“上封寺”额,沿袭至今。
上封寺名僧辈出,并与历代朝廷显宦广结善缘。唐末著名诗僧齐已曾住此。北宋大德佛心,善果先后住持本寺,大学者朱熹、张式、胡宏、明代状元罗洪先均在此留有诗篇。清康熙年中(1662---1722)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名僧异目为本寺方丈,异目在此著有《上封寺志》行世。同治间(1862---1874),两江总督曾国荃捐白银二万两修缮寺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衡山秀才向道隆与寺僧心印在此起兵搞清。清末著名诗僧敬安(八指头陀)曾住持本寺。民国二十一年(1932)宝生和尚应湖南省说什么主席何键之请住持本寺。1939年搞日时期宝生与寺僧演文、巨赞开办“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时,蒋介石曾游本寺,并捐银三千元及棉衣150件以结善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寺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单位。
上封寺地处高寒山区,全部石墙铁瓦.其建筑布局,山门下有花岗石牌坊,坊额用汉白玉刻“上封寺”三字,两旁石刻联曰:“南国记巾并 蒙`,江汉侨民齐景仰;岳神隆祀典,西天古佛共馨香”上至山门,为半圆形花岗石石墙,上有汉白玉“刺建上封寺”门额一方。山门内循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祖堂,方丈。两侧为僧寮,库房。香积厨。
上封寺海拔1000多公尺,置身其间,有如天上宫阙。寺侧有雷池。每年惊蛰,风雨骤至,雷声盘绕其中,蜕化落壳,羽化池之名,由此而来。[/color]
南天门
南天门距南岳镇十八华里,自南岳庙后登盘山路逶迤而上,经半山亭,过邺侯书院不远,就到了云笼雾罩的南天门。
南天门下方,有船状的卧龙石,名飞来船,衬以流云,好比船在云海中乘风破浪,而南天门的石牌坊,就是高耸的桅杆。牌坊分中门和左、右川门,中门上方横额镌有“南天门”三个描红大字,左、右横楣上刻有“行云”、“施雨”,字迹端正醒目。
南天门是南岳前后山的分水岭,山阳为前山,山阴为后山。南天门又是连接主峰的纽带,紫盖峰在东,烟霞峰在南,天柱峰在西,碧罗峰在北,它们从各自方向环抱过来,伸展开去。
麻姑仙境
麻姑仙境位于天柱峰下,相传为南岳魏夫人侍女麻姑仙山飞天祝寿的地方,它采取“点石成景,引水造景、修路出景、植树添景”的造景气手法,使麻姑仙境成为名符其实的人间仙境。对外开放以来,游客络绎不绝,主要景点有麻姑祝寿、绎珠亭、盗桃石、卧虎石、灵芝石等。[/color]
磨镜台
磨镜台位于南岳半山亭中心景区,因中国南禅七祖怀让以磨砖作镜之举道顿江西马祖道一故名。现在景区内保存有“祖源”石刻,相传为怀让磨镜之地,怀让墓至今仍存,当代宰相裴休亲笔手写“最胜轮塔”。磨镜台人文荟萃,抗战时期,周恩来、叶剑英在这里举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亦数次在此举行军事会议。[/color]
福严寺
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著名的传法胜地,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岳志》记载:福严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在陈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创建的,为南岳最古的名刹之一。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怀让禅师到南岳后,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通过他的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南宗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天下佛子以该寺为传法的佛院,可见它在南宗中的显赫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九七六年至九八四年),任该寺住持,他率领僧徒,在寺院周围广种松杉,重修扩建寺宇,将般若寺改名为“福严寺”。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院堂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第二进是知客厅,大门正东向。廊柱上刻着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对联阐明了该寺的历史和地位。第三进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像。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南行录》中说:“有岳神铜像一尊”。这里的寺院一反常规,没有四天王神像,却有岳神神像。据《南岳志》记述,传说当时慧思禅师和岳神下棋胜了岳神后,获得这块香火宝地。他为感谢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专门建造一个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间香火。故而有岳神像。第四进是大雄宝殿。佛堂原来供奉着陈后主时铸造的铜质坐佛三尊,已不存。现在莲花台上的佛像是一九八四年重新塑造的。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第五进。殿堂三间,为祖堂、方丈、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 据《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异峰突起,开创了南宗之后,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南岳是“济洞洞源”的圣地。所以禅宗七祖怀让的道场,便有“五叶流芳”的赞誉了。
寺院的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长廊把整个寺院连通,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在寺院右边侧门外面,有一株古银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山门内的三株年逾千年的古银杏,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名僧辈出。可惜在十年浩劫开始,这一六朝古刹便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六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福严寺又为新塑的佛像、观音、岳神、罗汉举行了盛大的开光法全。海内外佛徒、居士及观光者达数百人
南台寺
南台寺在福严寺下方两里许,于瑞应峰下,素有“天下法源”之称。它建于梁天监年间,原是海印和尚修行的处所,在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这块石上坐禅念经,所以寺名“南台”。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该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台寺名声很大,海内域外的佛教徒对它非常崇拜。这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 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该寺院在唐末五代时便出了一个著名高僧——石头希迁禅师,他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
石头希迁,人称石头和尚。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禅师(公元七00年——七九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江西道一禅师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贞元六年(公元七九0年)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自唐代创建后,曾经废圮,直到宋代乾道元年(公元一一六五年) 才得重新修缮。明朝初年,寺院荒废。明弘治年间,元碍和尚重建。清初,寺院又废圮。有些僧徒乘机分移寺产,在山下岳庙旁各建小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 光绪年间衡阳人淡云和尚与其徒 ,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争利于禅林,有辱佛门”,便下决心重振南台正宗。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0年),他找到了南台寺旧址。募捐一万八千余贯,光绪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开始动工,历时四年,到乙已年(公元一九0五年)将寺建成。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南台寺有四部分, 山门挂“古南台寺”匾额。二进为弥陀殿。里面有欢喜佛像,坦腹露胸,满脸笑容,谁看了都会欢喜他。正门前有“南台禅寺”门额,三进为佛殿,有塑像饰龛,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光绪癸卯年间(公元一九0三年),日本曹洞宗法脉高僧梅晓和尚(六休上人),自称是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专程来南台寺。这时南台寺的重建工程正在进行,梅晓见屋基楚楚、砖墙厚实,规模宏大,十分高兴。当即向淡云和尚提出:寺宇落成,愿赠“藏经”一部。淡云和尚表示乐意接受。他回国后第四年(公元一九○七年),就率瓴日本佛徒数十人,亲自护送到南台寺,并举行了隆重的赠经仪式。这是当时一件盛事。它成了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自梅晓赠经以后,至今日本佛教徒不时派出代表团来南台寺礼祖。南台寺为中日友好交往树立了友谊的丰碑。
南台寺四周绿荫蔽日,古木森茂,寺前有一片落叶杉林,名叫水杉林。树高达二十余米,直插云天,羽状针叶,树影婆娑。
南台寺有一条小路通南岳古镇。中经一个大石坡,石坡间有石磴数百余级。在岩石上,好象天梯架于岩壁上,故名天生磴。梯下悬崖峭壁,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杆,山坡旁边有一石,名叫金牛石,相传上面印有金牛足迹。明正德十年(公元一五一五年)秋天,夏良用在金牛壁刻上了一首诗云:“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尘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沿山坡下行四里即到黄庭观,从此走上坦道,便可迤逦直达南岳古镇。如今南台寺已修葺一新。一九八一年泰国华侨黄彰任先生捐赠铜佛一座,供在寺中殿堂上,为古刹增色不少。[/color]
穿岩诗林
穿岩诗林位于香炉峰山腰,是1988年5月新辟的景点,由现代书法家王学仲题名。它的全部特色体现一个“趣”字,集石趣、洞趣、诗趣于一体,在南岳风光新四绝中有“穿岩诗林之趣”的雅称。主要景点有迷宫、恋人石、飞来石、人头石、仙人灶、仙人壶、小西天等,全依天然造景,在洞外的石壁上,凿刻有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40余首古今歌咏南岳的诗词。
小西天:香炉峰形似一个香炉,且经常云雾缭绕,如炉中焚香,青烟袅袅,故名。峰顶有一处奇景,由巨石组成,一块象一只挠腮、伸头缩颈、四下张望的猴子;一块象一个大腹便便、呆头呆脑的和尚;还有一块象一匹骏马,身边伴随一位僧人。这幅图像,活象唐僧骑着白马,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故名“小西天”。游览之后,令人感到奇趣无穷。[/color]
延寿亭
延寿村座落在南岳半山腰,全村160多户640多人散居在华严湖到涧垅,中山沟至磨镜台、南台寺一带,这里青山绿水,环境幽静,气温宜人,每年夏天的平均气温只有25.6度,早晚还要低4-5度。这里的山民居住在屋前屋后,都是森林茂密,他们出入在林荫道上,从森林中发出一种负离子元素,这种元素对人体很有益处,因此住在山上的山民,身体特别强壮结实,究其原因,村里一位老支部书记说,我们赶集、至南岳镇开会、办事都是上山下山,而且都是步行,这是最好的煅炼,我们搞劳动不是抓坡、就是下山,对身体很有益,夏天山下最高温度38-40度,总是汗流浃背,人感到非常不舒服,真是难受。我们山上的气温夏天最高也不会超过28度,晚上睡觉还得盖棉被,早还得穿长袖衣裤,人的感觉是非常舒服;用山民的土话说“真好过”。笔者反问,都说山上就是怕下雪。即不能出门,又不能劳动,只有终日在家烤火,您的感觉呢?这位老支书记说,山上下雪只是外面冷,住在屋子里并不冷,山民早就有了准备,备好了一些干柴,屋里烧火,屋面就不能积雪,烧了一上午后,屋子里就感到热乎乎了。山上的人最怕的是冰冻封山。10天半月出不得门,有的就感到有些困难。现在的山民,不比过去啦!听到天气预报,他们早就有了准备,多备些蔬菜,多买点油盐,柴火山上应有尽有,有些山民趁下雪冰冻的机会,就组织起来上山打野猪、野兔、这倒是他们的一件快事。
延年益寿,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空气新鲜,特别是住在森森茂密的山民,早上站在外面能吸收从森林里发出那种负离子新鲜空气,人体感觉特别好过,所以住在山上的山民起得早、睡得早。
饮水对延年益寿更加重要,下涧垅有一眼好泉水,1992年南岳卫生防预部门把这眼泉水进行过化验,化验结果,这里的水含矿泉量50%,长期饮用,能防癌治癌,能帮助消化,对有胃病和有肠胃病的人,都有好处,南岳区说什么有位离休的老干,他是肺癌,60岁那年开刀,开刀后,每年来延寿村避暑,现已有70多岁了,身体比动手术前还好些了。他的感觉是寿岳给他延长了寿命。
1987年7月,全国政协委员休假避暑也选择了南岳,他们分两批来南岳的。共67人,委员中有政协常委12人,各民主党派副主席11人,平均年龄为69.75岁,最大的83岁,他们在这里的反映:是空气好,环境好,住在这里确实长寿。
据这个村的调查统计,解放前有百岁老人2人,解放后这个村现已有60岁以上的老人共105人,80岁以上的6人,90岁的2人,这些老人还可以步行至南岳赶集,身体非常好,特别是疾病比较少。[/color]
忠烈祠
在松柏掩映的翠峦环抱之中,有一座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的宏伟陵墓。它肃穆地面北屹立于香炉峰下方。这便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修造的忠烈祠。
忠烈祠于一九三八年筹建,一九四二年落成。是我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忠烈祠规模宏大,依山而建,整个布局为方体,前低后高。祠内的花岗岩石板大道和二百七十六级石磴衔接,将牌坊、“七七”纪念塔、纪念堂、致敬碑、享堂从下而上组成一体,长二百四十米,宽六十米,占地面积一万四千四百平方米。忠烈祠其上是蒋介石游南岳的纪念林,两侧是翠绿山峦,四周是参天古松,把整个建筑紧紧地环抱于山中。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安葬第九战区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1983年10月,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南岳大庙北后门,沿东线登山公路北上约四公里,便到了忠烈祠,步入忠烈祠,通过高大雄伟的三孔片坊,是一开阔式庭院。两排整齐的翠柏亭亭玉立,其间苗木葱绿,花开朵朵。沿石板道行百余步,便是巍然耸立的“七七”纪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块嵌汉白玉的“七七”铭文的青石碑。纪念塔中间有五颗炮弹直指蓝天,弹体一大四小,屹立在一起,象征着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抗战。
再往前便是石墙碧瓦的纪念堂,古朴大方。纪念堂中央,耸立着一块高约六米的汉白玉石碑。石碑置于平铺着的十二角花岗岩石台上。石碑正背两面原刻有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碑文。纪念堂后面,沿山势建有二百七十六级石磴,分两侧而上,石磴呈台阶式,共九层,以致敬碑为界,下面六层,上面三层。两侧石磴中间的斜坡上,是一块绿茵草地,台阶中间点缀着四季常青的花草灌木。石磴两侧是高大绿树,把石磴掩盖得严严实实,致敬碑在石磴台阶中间,有四条柱拱托着平面石板,上面是一个大型球冠,两旁各有翠柏一株,她象征着烈士永垂青史。路旁有一石碑,正背面刻着“游人到此,脱帽致敬”八个字,提醒游人到此肃立,缅怀英烈。
上去便是享堂。享堂是忠烈祠风最大的建筑物,地面呈十字形,有坚固雄厚的花岗岩石墙,双面浮雕三拱的汉白玉石门。正面上部,六根花岗岩石柱稳托着朱红色歇山式双檐,中间两条柱上悬挂着金色的长方形横匾,其上题字:“忠烈祠”,款署“蒋中正”。在享堂大厅后墙壁上,嵌着三十六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国民党三十七军门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共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国民党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显。名山忠骨,相得益彰。
黄庭观
黄庭观位于集贤峰下,距南岳镇1公里。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816年),五代时名魏阁,后宋徽宗赐名“黄庭观”至今。黄庭观依山临壑,叠石而成。它两进三厢,亭横于前,观宇纵连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