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原创-南岳传说故事集
如果您在夏天和冬天来南岳衡山旅游,在南岳大庙可要细心观察,可能就体会出:南岳大庙是冬天暖和,而夏天则凉爽。这是为什么呢?听在下幔慢为您解答。
那是在很久以前,住在南岳衡山山上的农民是靠烧碳和卖碳为生。相传某一年的冬天,一位卖碳的小伙子从南岳衡山的山上挑碳来到南岳镇出售。当时南岳衡山赶集的地方就在南岳衡山古镇四街,而卖碳的地方因人们习惯性的做法而被定在南岳古镇的北街,据说这小伙子途经北支街,才进入北街去卖碳。
有一天天还未亮,这小伙子挑着碳刚路过北支街的街口时,就遇到了一位卖草鞋的老翁,这老翁看到这小伙子光着脚板,在这么寒冷的冬天,难道他没有鞋子穿,于是这老翁忙招呼小伙子休息一下。小伙子说:“老伯,您可能还不知道,因我家贫寒,还等着我卖碳的钱去买的粮食回去,如果来晚了,就没有好地方可摆了,那也就是说今天这碳就卖不出去,那我全家就会饿肚子。”“你也别太急,我送你一双草鞋,这会帮你保护你的脚。”老翁忙拿一双草鞋放入这小伙子的碳上。
第二天早上,这老翁还是坐在原地卖草鞋,看见卖碳小伙子还是光着脚板走路,老翁在想:是不是这小伙子忘记穿鞋,还是舍不得穿,还是另有原因。老翁再次招呼小伙子休息一下,这小伙子也确实累了。“老伯,您找我有什么事?”小伙子放下碳以后问卖草鞋的老翁。“小伙子,昨天我送你的草鞋呢?你为什么不穿上。”老翁反问这小伙。小伙子坐在一旁,也不说什么了。这老翁再送草鞋给小伙子穿。
各位客官请注意了,这小伙子为什么不穿草鞋呢?因为住在山上的农民都相当贫困,更何况是在那个年代,但这小伙子心灵相当的好,原来这小子把老翁送给他的草鞋转送给那些需要穿鞋的老人。
话说南岳大庙素有人们祭汜的习惯,人们都会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日到大庙朝拜。卖草鞋的老翁也来到南岳大庙,他看见人们都是光着脚板走进大庙,在当时的冬天是相当寒冷的,而夏天则热得像在火炉边,当地的人们怎么会受得了。
相传这卖草鞋的老翁不是别人,正是八仙中的铁拐李。铁拐李连忙找吕洞宾商量。吕洞宾说,我要到南岳衡山观察一番再说。吕洞宾来到南岳大庙以及南岳山上细致观察一番之后,也确实感觉到人间的苦难,也决心想办法解决人间的疾苦。
通过八仙的努力,终于将南岳衡山的气候有相当大的改变。
现在的南岳衡山,气候变化相当大,唯独就是南岳大庙的气候变化最正常,也就是冬天暖和,夏天凉爽。现在南岳的街上,到了下雪天,那到处都是雪,而大庙内很难看到雪。
为了纪念八仙的功劳,人们把八仙雕刻好,安放在大庙正殿的横梁上和戏台的内部,可以在正殿坪中看到八仙的风采。
南岳竹米
南岳遍山遍岭的竹子,有楠竹、斑竹、毛竹、凤尾竹、还有箭竹、水竹和紫竹。这里的竹子能够结竹米,可以吃。
相传很久以前,祝融峰北面中山沟有栋茅屋,住着一个名叫刘二的人,全靠打柴为生。一天,他扛着扦担、带着弯刀上山去砍柴。看见一只大野猪正在拱竹笋吃。他冲上前去,举起扦担向野猪猛刺。野猪惨叫一声,没命地逃跑了。他走过去,只见那笋子又大又嫩。刘二连忙把笋子扶正,用松土培好,还砍了几根杂树棍钉在四围,才又上山去砍柴。
不久,那只竹笋长成了一根楠竹,青枝绿叶,又大又好看,刘二就把它移栽到自己的茅屋前面。第二年又发了许多竹笋,很快成了竹林。刘二非常嘉欢,一有空闲,就给竹子培土送肥。竹子越长越多,把刘二的屋子围得严严实实。
有一年,南岳大旱,一连七七四十九天没下一滴雨,禾苗都变成了枯草,老百姓日子很难过。刘二也饿得头昏眼花,每天以野菜、树皮度日。但是,再难他也舍不得砍竹子换粮吃。一天夜里,他似睡非睡,听到一个声音:“我是您亲手栽的那根大竹,名叫竹仙,您救了我的命,多年来,精心栽培,为了报答您的恩情,我们在竹子上结了竹米。”
刘二将信将疑,第二天一早,他走到竹林一看,一棵棵竹子上真的结了厚厚的一层竹米。竹米有麦粒那么大,长长的,两头尖,中间圆,淡黄色。他摘了两升,拿回去煮成稀饭,一尝,啊呀!香喷喷,软绵绵,就象稻米那么好吃。刘二高兴得合不拢嘴,连忙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周围的乡亲。于是乡亲们成群结队地上山来了,遍山遍岭的竹米帮他们度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饥荒。
至今,南岳的老百姓对竹子特别有感情。他们经常垦竹山,赶野猪,保竹笋,使南岳山的竹子长得越来越茂盛。
南岳山边的彩霞
如果你去南岳衡山,一定要登上主峰祝融峰。在祝融峰的西南面,你会看到一座翠绿的山峰。这山虽不高,可上面覆盖着世界上最美丽的云彩。每到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云彩就会变得五光十色,一会儿象丹凤戏牡丹,一会儿象神鹿会灵芝,一会儿象巨龙吐着火舌,一会儿又象百鸟欢腾跳跃,更多的时候,它象万条彩缎在空中飘舞,越飘越高,美妙极了。你知道这儿的彩霞为什么这么美吗?
传说,原来有个昏庸的皇帝,嫌他的宫殿不够华丽,竟异想天开地要摘下天上的云彩作装点。他下令,全国所有的州县,一个月之内各交出一片彩霞,交不出的杀头。州县就把这事摊在老百姓头上,百姓们都非常不安。
南岳山边一户农家,有一个独生女儿叫秀妹子。秀妹子开始也发了愁,后来忽然想到,每天砍柴都会看到山边一口深潭中,有七只金蟾在吐彩霞,天边的彩霞就是从他们嘴里吐出来的,于是,她有了主意。
第二天,秀妹子很早就起了床,来到深水潭边,静静地等着。一会儿,东方露出一线亮光,潭水的水面泛起圈圈涟漪,接着浮出了七只金蟾。它们游到潭边,其中一只先吐出一道红光,接着又一只吐出一道黄光,这样一只接一只,一共吐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道霞光,把天空涂抹得美丽无比。霞妹子看得都入迷了,却忘了改办的事。
一连几天,秀妹子都去潭边看金蟾,可一看到金蟾欢跳起舞的美姿,她就忘了向金蟾借彩霞的事,眼看交彩霞的期限只剩一天了,父母愁得生了病,秀妹子很难过,暗暗责怪自己贪玩误了大事。这天她比平时更早地来到潭边,可是,直到天大亮,金蟾也没出来。秀妹子急得哭了起来。她哭了一个白天,又哭了一个晚上。泪水化进了深潭的碧波,感动了金蟾。东方发白时,潭水忽然变得晶莹透亮。七只金蟾一下浮出水面,一起跳进秀妹子的怀里。它们轻生安慰她说:“别哭了,我们可以出一把力。”它们答应跟秀妹子去京城,但秀妹子必须在33天后,赶到京城的护城河外,把它们送回南岳山。
秀妹子依照金蟾的吩咐,把它们送给了县官,县官连夜献给了皇帝。昏君看到金蟾真能吐出彩霞,喜出望外,在宫里专门建了一座“金蟾楼”,把金蟾藏在里面。
过了32天,正是皇帝的生日。为了显示威风,皇帝派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酒喝到兴头上,他下令把金蟾放出来,为自己吐彩。金蟾一只只张开嘴,但吐出的不是彩霞,而是火舌。火舌伸向四周,把宫廷烧得精光,昏庸的皇帝也被烧死了。金蟾喷完火就跳进护城河,秀妹子按时等在河边。她小心翼翼地抱起金蟾,昼夜不停地赶到南岳,把它们放回深潭。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潭边天空美丽的彩虹,还得多谢秀妹子呢!
南岳大庙里有个大石龟,这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和南岳山上的桂花仙子有关。话说很久以前,南岳山脚 下有一所书院,书院里有一个穷书生,名叫赵松泉。他每天勤学苦练,读了几年,不但装了满肚子文章,还练出了一手好画。
有一天,他读了一阵书,打开窗户透透气,一看,惊呆了。为什么?好景致呀! 原来窗外不远处,有一株大桂花树。这时正是八月,桂花树上,开满了金黄色的小花;清风一吹,又送来一阵一阵清香。他不禁叹道:“好花!好花!”几年来, 松泉好象还是第 一次发现窗外居然有这么一棵桂花树,他马上提起笔来,把这棵 香气扑鼻的桂花树描写了一番。
从这一天以后,他每天早晨就围着桂花树转上几圈 ;晚上也总要搬张椅子靠着桂 花树感慨地说:“桂花呀,桂花!你从不打扮得花枝招展,又不与群花争妍斗艳, 在这萧瑟的秋天,却偏偏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异香。你真是朴实而高雅,纯真而坚毅啊!”
再说这株桂花树是有来历的。不知多少年前,八仙中的何仙姑来到南岳山采药,那 时正值秋季,走遍了八百里名山大川,除了星星点点的野菊花,什么花都没有了。 何仙姑就取下头上的金簪,埋在南岳山麓,后来就长出这株桂花树来了。
这株桂花本来是就是仙家种下的,又经过漫长的岁月,吸取了日月的精华,已经变 成桂花仙子了。每年八月 ,是南岳游人最多的时候,她挺立在南岳山麓,把自己 的清竿香散给千千万万的人,可是谁也没有夸赞过她那纯真、高贵的品质。现在赵 松泉不但尽情地赞颂着她,而且早晚 形影不离 地伴着她。桂花仙子深深地感到, 只有赵松泉才是她唯一的知音。
一天夜里,赵松泉又移着椅子坐在桂花树下,身子依着树干吟起来 。刚刚吟罢, 只听得桂花树上忽然发出嗤嗤的笑声。松泉吓得魂不附体,晕倒在地上。桂花仙子更是一惊,香汗直流,连忙跳下来把松泉扶进书房,安顿在床上。然后,向窗口飞身一纵,飞到祝融峰的望月台下采来了人参精,熬成汤药,灌进松泉口里。等松泉 回上一口气后,她才离开书房。不一会,松泉醒 来了,睁开眼睛一看,被子搭在 自己的身 上,书桌上的烛光还亮着,刚才发生的事情还隐隐记得。但抬头一望, 窗外的月光已经移到了床前,屋里的一切和往常一样,他疑心是自己做了一个梦。 这事发生以后,桂花仙子就不象以前那么拘束了,经常将身子隐在松泉的书房里, 伴着他吟诗作画 。有时还偷偷地送上一盘桂花糕,或者泡上一杯桂花茶。松泉先是感到惊恐,时间久了又觉得高兴。他日夜想着桂花仙子,弄得饭也懒得吃,觉也睡不好,身体渐渐消瘦了。
这天夜里,进松泉又来到庭院里,望着桂花仙子深情地说:“桂花桂花,你若真的是神仙,为什么一个形影都没有,把一个有情人磨得只剩一把筋骨了,难道也忍 心吗?”话刚落音,只见桂花树上走来来一位头插金花的仙女,低下头,红着脸说:“相公呀 ,你对我的知遇之恩和深情意,我早想献身 图报了,如不见弃,我 愿”松泉一听,连忙向桂花仙子拱手作揖,说:“我是个凡夫俗子,能够与仙子匹 配,真是三生有幸!既然仙子不嫌,就请明月为媒,岳山作证,今天晚上是我们的吉日良辰。”说完又是深深一揖。于是赵松泉和桂花仙子当晚就结成夫妻。
桂花仙子更有一手绝妙的绘画工夫。她经常为松泉修改画稿,还从南岳山上采来了百花的瓣 ,百鸟的毛,炼制成一种人间没有的绘画养料。在桂花仙子的帮助下, 松泉的画竟达到了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境界。渐渐轰动了江南地带,求诗求画,登门拜访的人,越来越多。
再说衡阳府地段湘江河里有一个龙子,他是奉父亲龙王之命在这里镇守湘江的。 他的诗画也有点名声,自认为是湖海巨族第一才子,谁也不敢放在眼里,还常常向人家说:“我的名字象波涛一样奔腾在湖海,但是人间和天上还不尽知我湘江王的 才华。”所以当他得知赵松泉的画已誉满江南时,就心生妨意,唤来龟将,要他先 去“南岳画馆”弄几张赵松泉的画看看。
龟将从南岳画馆买回了几幅画,龙子首先拿出一张“松菊图”往龙宫,立刻现出一派秋天的景象;再换上“游春图”时,突然满室异香,龙宫好象又成了明媚的春日,那琉璃园里的蜂蝶都被吸引来了。龙子越觉恼,长叹说:“哎!有了这个赵松 泉,我永远跳不出这个深潭了。” 龟将见了,急忙凑到龙子身边,献出一条计策。龙子听后转忧为喜,叫龟将立即去办。
这个龟将来到南岳,经过私查暗访,终于把桂花仙子的秘密弄清了。他咬牙切齿地 说:“你一株桂花树,竟敢舞文弄墨,压倒四海龙宫,羞辱我们的王爷王子,不惩 治你一下,不知道我们水宫的厉害。”他围着书院兜着圈子,又想道:这桂花树成了正果,列入了仙班,论自己的道法与她明斗,肯定不是她的敌手,不能冒失下手。 他又查访了几天,知道松泉有个姐姐和姐夫,最疼爱他。于是,他就化作一个游方道士,窜到那里,一进门就说:“贫道前来,是为了搭救赵松泉。赵松泉被一个桂花树变成的妖怪迷住了。”并添油加醋地讲了桂花仙子许多坏话。两口子一听,吓得坐立不安,连忙向这个游方道人求搭松泉的办法。龟将故意装腔作势,慢腾腾地 从衣袖里取出一块铁符,说:“没有人的时候,把这个铁符钉进书院那棵桂花树上, 就可以免除灾难。”说完就走了。
松泉的姐夫,听信了游方道人的话,偷偷将铁符钉在桂花树上。果然,桂花仙子病倒了。松泉这里求医,那里买药,总不见效。他急得整天整夜泪汪汪地守在桂花仙子的床前。
七天后,松泉的姐姐、姐夫来到松泉家里,见桂花仙子病倒在床上人事不知,就更加相信那游方道人的话了。夫妻俩把松泉叫到一边,将游方道人的话和钉铁符的事告诉了他,要他迷途知返,赶快离开这个妖怪。松泉一听,气得脸色铁青,对姐姐姐夫说:“她对我一片真心,情深意切,哪里有一点妖气?即使她是妖怪,我也 心甘情愿万死不辞!”夫妻俩被弟弟抢白一顿,毫无办法,只得没趣地回去了。等 姐姐、姐夫走后,松泉忙到桂花树前察看,果然找到了那块铁符。他急忙把它拔出, 只见上面还粘满了鲜血,松泉气愤极了,把铁符摔进了粪缸里。
那龟将施下毒计后,每日午时都偷偷摸摸到书院去看那棵桂花树。过了七天,只见那桂花树又放出了异香,簇簇桂花闪着金光,枯了的叶子也转青了。龟将大吃一惊, 又溜到松泉姐姐家里,唆使松泉的姐夫,到十五日晚上子时,爬上桂花树,把尖尖 上那簇长得最好的桂枝砍掉。松泉的姐姐、姐夫,深怕弟弟中了邪气,耽误了前程, 又听信了游方道人的花言巧语。
桂花仙子吃了这次苦头,病好了对后,又从丈夫口里问清了原委,就蜕蜕提高了警惕。十五日晚上,松泉已经睡了,桂花仙子却一点睡意也没有。等到三更过后,松泉的姐夫偷偷地溜进了书院。他刚刚爬到桂花树的半腰时,突然一阵风吹来,把他卷上了半天云中,飘了大半个时辰后,落在自己屋前离水面五、六尺高的水塘上, 身子象被夹板夹住一样一动不能 ,他低头望着水面,吓得全身象筛米一样,哑着嗓子喊妻子救命。松泉姐姐出来,顺着月色往水墉上面一看,吓得目瞪口呆,忙跪在塘堪上磕头,哀求道:“仙家啊,我们夫妻不该听那道人的话,以后再不敢冒犯大仙了。请看在我弟弟的面上,救我丈夫一命”过了好一阵,松泉姐夫才慢慢移到岸边,落在地上。自从吃了这次苦头,夫妻再也不敢听信那游方道人的话了,但还是提心吊胆,为松泉捏着把汗。
那龟将见一计二计都 没有成功,加之松泉的姐姐,姐夫 又不听他的使唤了,就决定自己动手。他乘着更深人静的时候,摸到书院,使出浑身力气,想推倒书院的大栋梁,把桂花仙子和松泉一起压死。谁知桂花仙子早已等在这里了。她凤眼圆睁, 指着龟将骂道:“你这王八羔子,我们与你一无冤,二无仇,三冒损害过你们水宫 的一根毫毛,你却千方百计,要把我们夫妻置于死地,今天叫你看看我的厉害!“ 没等乌龟开口,桂花仙子就取下头上的金簪,向那龟将掷去,那金簪顿时放出万道毫光,将龟将烧成了只黑色的大石龟。桂花了为了防备龙子出来寻事,就提起书院 一只石鼓,用嘴一吹,石鼓飞到衡阳城,压在那湘 江龙宫的出道口。石鼓越长越大,不多久就成了一座山,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石鼓山。
松泉和桂花仙子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松泉百岁寿终后,桂花仙子也不知去向了。 可是南岳山麓到处都长出了青翠的桂花树。每年八月,桂花树开出黄灿灿的花,幽香飘散在南岳山止山下,扑在游岳客人的身上。那只黑石龟,一直躺在竹丛里,日晒雨淋,没有谁理它。直到清代,康熙皇帝要在南岳立块大石碑,一时找不到座子, 几个老石 匠才把那石龟搬到南岳大庙里来派用场,这石龟就这么一直压在御碑亭的大石碑下面。
降真峰
神农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很远了。那时,大家还没有医药知识,有了疾病,只好硬撑,所以每年都要死很多人。神农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不安,他决定亲自走出家门,遍尝百草百虫,试出各种药物,为大家治疗疾病。他的大臣赤松子和女儿娃,也自告奋勇跟他一道去。
神农一行每天晓行夜宿,碰到什么没有见过的草呀虫呀,就亲口去尝一尝。凡是没有毒的。他要弄清它有什么效用,凡是有毒的,他也要试出一种药来治它。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到两年时间,就尝了几百种药物,其中包括蝎子、蜈蚣、蛇和好多的毒草。他几次差点被毒死,但他总能找到解毒的药物。到第三年春天,他们来到湘江中游,爬上了南岳衡山。在一座不太高的山峰上,他们看到了水莽藤。女娃看到这是一种没有见过的东西,连忙抢在父亲面前,扯下叶子就吃下肚里去了。过了一阵,肚子绞痛起来,就像肠肚肝肺都要腐烂了一样。神农连忙从袋子里翻出解药,掰了一块,叫女娃吃下。女娃吃下药,不一会,肚子里翻腾起来,“哇哇哇”地把饭菜连同水莽藤一起呕了出来,甚至把苦得不得了的胆水都呕出来了,一直呕到面色苍白,奄奄一息。神农把女娃抱到一棵大树下面,让她好好地休息一会,又喂了一些人参,才看到她脸色渐渐红润起来。这时,神农笑着骂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再这样抢着尝药!”
第二天,他们到了天柱峰后面的一座山上。在一棵高大的板栗树下,神农发现了一种线虫,这虫有三寸多长,手指头粗,圆圆的硬壳,分成深浅不同的上百节,许多小脚在潮湿的地上爬,显得怪难看的。神农说:“我早就听说南方有一种线虫,毒性很大,今天才亲眼看到了,我要尝它一条。”话还没有说完,女娃又抢先把线虫抓了过去。神农连忙捉住她的手,笑着说:“我老了,让我来吧。”赤松子走上前来,很慎重地说:“线虫剧毒,万药莫敌,我看,你还是不要太冒险了吧!”神农 听了,沉默了一阵,仍然平静地说:“要是谁都畏毒不尝,这小小毒虫就会永世万药莫敌了。”说完转过身来,抓起线虫往石头上一甩,线虫就被甩得缩成一团,流出一滩黄水。他捡起线虫,眼睛一闭,吞了下去。不到一刻工夫,就肚子发胀,疼痛起来。他连忙吃下解毒的药,顿时,肚子里翻江倒海,张开一个劲地呕吐起来。先呕出线虫,接着就是饭菜,以后就是黄色的苦水,最后竟是殷红的血水。女娃心疼地抱着父亲,热泪直流。赤松子托着他的头,又是捶背,又是抹胸。呕了个时辰,神农两眼一闭,死了过去。女娃痛哭流涕,赤松子喊破了喉咙。过了一阵,神农才悠悠地吐出一丝气来。
女娃连忙止住哭,煎了一些灵芝水,喂了几匙给父亲吃。神农醒过来后,还是坐不起来,可是他右手轻轻地一摆,说:“再端解毒药来。”赤松子女娃惊恐地说:“ 还要吃?”神农回答道:“要呕死过去九次,才能得到一生,否则线虫的毒汁不能排除干净。”两人一听,没有办法,只得照办。这样,一次又一次吃药,呕吐,死 去活来,吃到第九次,也呕到第九次。当他死到第九次的时候,却眼睛一闭,再也没有出气了。赤松子和女娃喊啊,哭啊,都毫无反应。太阳偏西了,神农没有醒过来,月亮出来了,神农没有醒过来,月亮又偏西了,神农没有醒过来,东方发白了,神农没有醒过来。这时,天上飘来一朵祥云,冉冉地落在女娃的身边,祥云里走出一位仙人,穿着素净的道袍,手拿拂尘,款款地走了过来,扶着女娃的肩膀,慈祥地说:“女娃,我是元始真君,听到了你悲惨的哭声,特意赶来看你。”女娃一听,连忙跪在地上,恳切地说:“元君,元君,你老人家快救救我父亲吧!”元君走到神农身边,摸了摸神农的手脚、胸口,叹了口气说:“他年纪不小了,加上长途跋涉,多次中毒,体弱神衰了,这次吃下线虫,又中毒太深……”女娃急着问道:“那怎么办呢?请您老人家快想个办法救救他呀!我情愿跟您老人家去烧火、扫地、日夜伺奉您,求您快点想个法子!”元君扶住女娃,说:“不要急,你父亲还有一线生机。东海龙宫庭院里的还魂草,可以使你父亲还魂。”随后,真君向神农脸上喷了一口水,对女娃说:“神农的肉体可以保住九十九天不腐臭,你快去快回,九十九天内赶回来,可保他起死回生,如果到时不回,我也就没有办法了。”女娃抹掉眼 泪,向赤松子行了个大礼,说:“我父亲就拜托您老人家守护了。我如果活着,九十九天内一定赶回。如果九十九天不回来,就请您老人家想法把我父亲埋了吧!”说罢,又向真元君拜了三拜,俯下身去看了父亲一阵,然后下山找还魂草去了。女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第四十八天赶到了南海边。她马上跪在海边哭喊起来:“东海龙王,快救救我父亲吧!东海龙王,快救救我父亲吧!”喊了一天,没见龙王的影子,喊了两天,还没有见龙王的影子,喊到第三天,女娃的喉咙喊嘶了,喊出血来了。突然,海水一阵呼啸,向两这挤开,中间明晃晃地现出一条水晶路来。路的尽头,就是金碧辉煌的龙宫,从那里走出了东海龙王。他喝道:“何方女子,竟敢在此哭闹!弄得我睡不安稳!”女娃听了,连忙迎上前去,跪在地上说:“我父亲神农为给大家治病尝尽百草百虫,不幸中毒身亡。我特意赶来向龙王爷讨些还魂草,去救我父亲的性命。”龙王冷笑一声,说:“哼!什么替大家治病,完全是沽名钓誉。还魂草是我的宝贝,一根也不能给!”说罢,转身要走。女娃慌忙赶上前去,拖住龙王的衣角,哀求着说:“龙王爷,请你大发慈悲,救救我的父亲吧!” 可是龙王连头也不回。女娃急了,她跨上几步,堵在龙王前面,气愤地说:“你好歹不分,见死不救,你算得什么王爷,你怎能统率部众!”龙王听了,恼羞成怒, 大吼道:“左右,给我将这大胆女子拖去淹死!”虾兵蟹将们不由分说,一齐拥上 来,推的推,拉的拉,把女娃赶回原路。赶了一程,突然将她推倒在地,他们一窝蜂地跑回去了。这时水晶路两边的海水象猛虎一样扑过来,把女娃吞没了。
女娃被淹死后,变成一只小鸟飞离了海面。这小鸟长着有花纹的头,白嘴,红爪,人们都叫她精卫。她对冷酷无情的东海龙王恨之入骨,于是气愤地飞到西山,衔着树枝向海里投去,决心填平东海,把东海龙王干死。但是东海没有填平,精卫也始终没有罢休。
再说赤松子守着神农的尸体,等待女娃回来,那尸体真的一点也不腐烂,就象睡着了一样。可是等啊,等啊,等了九十九天,还不见女娃的影子。赤松子知道女娃一 定出事,眼看神农的尸体变色了,他痛哭流涕,下山去把神农的事告诉老百姓。百姓们听到消息,想起神农的功德,赶上山来,把神农装殓好,安葬在衡山东南几百里外一块山青水秀的坟地了。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县。赤松子安葬好神农以后,用了好几年时间,把神农尝过的各种药物整理了一番,把神农用生命换来的知识传下来,一代传一代,传到如今,这就是《神农本草》,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本药物志。
神农遇难的地方,也就是女娃感动元始真君从云头降落的山峰,后来被人们叫降真峰。至今,如果游人爬上降真峰,还可以看到山顶上飘绕着祥云呢。
金鸡林
从前,祝融峰的侧边住着个姓李的后生叫小聪,父母死得早,没有兄弟组妹,一个人搭个茅棚立个家,日里采些藤条树枝,夜晚编成篓子、篮子和椅子,凑满了一担货,就挑下山去卖。他做了手艺又做家务,晚睡早起,日夜都不闲,常年都是这样,倒也习惯了。
有一天,他从镇上回家,爬了三十里山路,肚子饿扁了,把门一开,就去洗锅做饭。揭开锅盖一看,饭菜做得好好的,还冒着热气哩。这样的奇事,一次接着一次。李小聪有时装着下山,暗暗折回,躲在屋前屋后看动静,有时装作去砍柴,躲在屋后山上的茅窝里,看看到底是个什么人在帮他做茶饭。可是,任他怎样察看,都没有能识破这个秘密。
从开春起,只要小聪一离开家里,不但饭菜安排得熨熨贴贴,换下的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到了这年大年三十晚上,小聪想:不管是神是仙,一年来,替自己做了这许多事,总得谢谢恩。于是他就把几碗过年菜摆在门口,又对天磕了几个头,表示自己的谢意。
这天晚上,李小聪得了个梦,梦见一只金鸡对他说:“你如果想同帮你洗衣煮饭的人永远在一起,就每逢初一十五,到祝融峰下的山坳里大喊三声:‘恩人呀!我李小聪不是无义之人,你不出来,我就守着祝融峰上的茅棚,打一世单身!’要喊上三年零三个月。”李小聪一觉醒来,觉得这个梦有点缘由。他小时候听大人说过,那坳里有个美丽善良的仙姑。如果自己能与仙人结成夫妻,那真是天大的福气。他越想心里越甜蜜。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他就跑去喊了。从这天起,不管炎暑寒冬,每逢初一,十五就去喊,没有断过一次,一直喊了三年零三个月。
第三年三月十五那天,李小聪喊过三声以后,忽然由坳的林子里金光四射,飞出一只金鸡,落在小聪身边。一眨眼,金鸡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向着小聪点头微笑。小聪连忙迎上去,拉着金鸡姑娘的手,回到了祝融峰茅棚里。
小聪和金鸡姑娘成亲后,两人勤勤恳恳,日子过得很幸福,第二年生了个男孩,取名强先,第五年生了个女孩,取名如珠。强先生得和小聪一样聪明,如珠长得和金鸡姑娘一样美丽。
一晃十年,强先已满九岁,如珠已满五岁。这天,小聪挑一担货到镇上卖去了,金鸡姑娘坐在家里给强先和如珠做鞋子,强先带着妹妹在山上采山花。谁知道就在这个时候,玉皇大帝出巡南岳来了,他一见这两个孩子不像凡胎所生,就叫二郎神前去看个究竟。二郎神一查,原来就是天上派来镇山的金鸡生的,忙把情况奏闻玉帝。玉帝一听,气得跳起三尺高,吼着说:“这还了得,与凡人匹配,违反天规!”说完就叫二郎神去处罚金鸡。强先和如珠正玩得起劲,突然看见来了个凶神恶煞的人,吓得哭起来。金鸡姑娘闻声赶来,正碰上二郎神,知道坏了事情,已经走不脱了,就抱了孩子,不顾一切地朝南岳镇的方向喊了三声小聪。只见二郎神把令旗一摇,金鸡姑娘仍旧变成了一只金鸡,强先和如珠也变成了两只小金鸡,紧紧依偎着妈妈。二郎神恐怕他们母子再与小聪团聚,就把他们压在祝融峰底下。
这一天,李小聪把货卖完后回到家里,没见金鸡姑娘,也没有看见两个孩子,心里很着急。他们做什么去了?砍柴去了吧,孩子应该在家里,帮人家描花剪鞋样子去了吧,门上也会落把锁,到底哪里去了?他从这山喊到那山,从这坳喊到那坳,衣服被汗浸得没有根干纱,喉咙也喊破了,还没有看到妻子和孩子的影子。他一直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喊声感动了土地公公,第七天的夜晚,当他再也走不动了,倒在一棵树下的时候,土地公公在朦胧的月光下,走到小聪面前,把二郎神将金鸡姑娘和两个孩子压死在祝融峰下的经过,告诉了小聪。
小聪听后,决心要挖开祝融峰,救出妻子和孩子。他把金鸡姑娘和自己做手艺积下来的钱,请铁匠打了三百三十把锄头,三百三十根铜凿,见土就挖,遇石就凿。他一面挖土凿石,一面哭着妻子和孩子,挖下的泥土和石子,都被眼泪冲走了。每天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到了祝融峰,天黑好久了他还不回家,渴了喝几口山泉,饿了吃一点山茹和野杲。一年三百六十日,从没有停过一天。他一直挖了三十三年,祝融峰就给他挖开了一半。这时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当他凿开山底下一块大石头的时候,一只大金鸡带着两只小金鸡飞了出来。一会儿,变成了金鸡姑娘和两个孩子。可是小聪的精力已经耗尽了,盘骨也累断了,刚刚见到妻子和孩子,就倒了下去。金鸡姑娘和孩子,抱住小聪,哭了三日三夜。后来,金鸡姑娘把小聪的尸体,背到自己原来住过的林子里埋下,自己和孩子仍然变成三只金鸡日夜守着小聪的坟墓,在林子里啼哭。后来,人们看见林子里总有金鸡啼叫,就把这片林子叫做金鸡林。
岳雪光檐
每年寒冬腊月的时候,到处都是冰天雪地。唯有南岳镇周围十里,除了屋上、树干上可以看到积雪,地面上花是花,草是草,连雪粉末都没有。特别是南岳大庙的重檐、单檐上,坪里的古柏、苍松上,都盖着白茫茫的积雪,到处都是银光闪闪的。但地上那些麻石铺的道路、地坪,白石砌的台阶、栏杆,还有绿茵茵的草地,却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雪。大家把这种奇特的景致,称为“岳雪光檐”,意思是南岳的雪只有存到屋檐上。这是南岳的一景。为什么南岳周围十里的地上不存在雪呢?据说是托了张果老的福。
从前,南岳古镇上住着一个年轻人,名叫赵孝亲。他年幼丧母,是父亲带大的。赵孝亲二十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他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上山砍柴,两头摸黑,累得伸不起腰。
一眨眼就到年边岁末了。有钱的人,杀猪宰羊,年货办了一担又一担。赵孝亲呢,平日卖柴得几个钱,又要买药,又要买米,混一天算一天,不知挨了好多饿,哪里还有什么过年钱!外面,大雪铺天盖地往下落,又不能上山砍柴,真是急死人啦!但是老父亲躺在床上,不买点肉给他吃,又怎么对得起他?赵孝亲左想右想,最后打定主意到辖神坳去挑炭上街,赚点脚钱。他告诉了老父亲,拿根扁担,赤着脚,出门去了。
赵孝亲从辖神坳挑了一担木炭,送到南岳镇上来。走到南街口的桥上,见一桥头上坐着一个老头,脸色蜡黄,骨瘦如柴,身边放着一把笋壳草鞋,但是冒一个人买他的。赵孝亲想,这老人家比自己的父亲还要老,这么大的雪,又要过年了,还在这里受冻,看样子一定是个孤苦老人。他把炭放下,挨近老头坐着,说:“老伯伯,这样的天,你怎么还坐在这雪地里吹北风?”老头用力睁开眼睛,望着赵孝亲,指指草鞋,又指指肚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赵孝亲一看样子就知道了,忙安慰他说:“老伯伯,你等一等,等我把炭送了,就搞点东西把你吃。”老头也不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赵孝亲送了炭,得了几个铜钱,赶快买了几个油粑子送给老人吃。又把剩下的几个钱,都交给老人。老人不肯要,赵孝亲说:“老伯伯,过年了,哪个还来买草鞋?你还是收着吧,过了年关再说。今天还早,我可以再送一担炭。”老头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接了钱,递给赵孝亲一双草鞋。赵孝亲不肯要,老人生气地说:“这样大雪,你打赤脚挑了几个炭钱都给了我,一双草鞋都不肯受,叫我心里怎么过得去?” 赵孝亲没办法,就接过草鞋又到辖神坳去了。
赵孝亲走到辖神坳,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正在装窑,一双赤脚冻得裂开了口子,血口子张开手指宽。赵孝亲连忙把这草鞋送给了这个烧窑的老人,自己又赤着脚挑了一担木炭向南岳镇走去。走到南街口,只见卖草鞋的老头还坐在桥上。他心里奇怪,把炭放下,挨着老头的身边坐下来,问道:“老伯伯呀,你是不是走不动了?”老汉点点头,伸出一只脚让赵孝亲看,原来他的脚上生了个大疮,烂得脓血直流。赵孝亲一看,眼圈都红了。说:“老伯伯,你在这里等一等,我去买点药来给你敷上。”老人闭上眼睛,微微点了点头。
赵孝亲把炭送了,得了几个铜钱,走到药铺去配药,药店老板一算,不多不少,恰恰是一担炭的脚钱。赵孝亲想:今天挑了两担炭,冒买一粒米,父亲还在等着吃药哩,这怎么办呢?他转过来又想一想,父亲虽然苦,但还没有倒在雪地里,也还有自己在身边侍奉。他看看天色,打算把药买了来即刻送去,快点走,再去挑一担木炭。赵孝亲把药带到桥边,给老头敷上,拿起扁担就要赶路。那老人抓住他的衣,说:“我给你的草鞋呢?”赵孝亲说:“我送给烧窑的老人了,他打着赤脚在山上走,比我更需要草鞋。”老人听了点点头,又递给赵孝亲一双草鞋。赵孝亲说:“老伯伯,你留着去卖点钱吧!”但是随赵孝亲怎么讲,老头都抓紧他的衣不放。没办法,只好接了。接了还不行,硬要他穿上,赵孝亲只好穿上草鞋,拿起扁担,告别老人,又到辖神坳去了。
赵孝亲穿了这双草鞋,不但脚不冷,而且全身也热呼呼的。走起路来,步子也快多了。赵孝亲到了木炭窑上,看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也在挑炭,一双赤脚冻得发紫,肿得发亮,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真是太可怜了。他一咬牙,又从脚上脱下草鞋,送给了这孩子。他自己仍旧打着赤脚,挑着一担炭走了。
赵孝亲挑着第三担炭,来到南岳镇街口,那卖草鞋的老头还坐在那桥上。没等赵孝亲开口,老头就向他招手。赵孝亲把炭放下,挨着老头坐下。老头望着他的脚,生气地说:“草鞋呢?”赵孝亲就把在木炭窑上的情况说了一遍。老头叹道:“那我就是送给你一千双,一万双,你还是会打赤脚的!”赵孝亲笑着说:“老伯伯,半双我也不要了,年轻人吃点苦不要紧。南岳山上烧炭的、卖柴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莫说穿鞋,就连衣都没有穿,比起他们来。我算什么苦!”老头听了,非常感动,把身边剩下的几双草鞋都递给赵孝亲,说:“难得你有这样一片好心肠!你把这些草鞋都拿去吧!不要穿也不要送给人,就埋在南岳大庙里面。以后,所有打赤脚的人都不会这么冷了。”赵孝亲接过草鞋,惊奇地问:“老伯伯,你是哪里人?贵姓?”老头笑了笑,说:“低头不见抬头见,老汉姓名列八仙。”
说完,一转身就不见了。赵孝亲送了木炭,带着那几双草鞋回了家,把自己的奇遇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连忙从床上坐起来,高兴地说:“蠢伢子,你遇上张果老了!张果老日里游山访友,晚上就坐在月亮里的梭罗树下打草鞋!”赵孝亲一听才恍然大悟:“是呀。这不正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吗?”
第二天,赵孝亲就按照张果老的意思,把那一块草鞋,埋在南岳大庙里面。自从张果老的草鞋埋下以后,南岳周围的地上,就再也不存雪了。人们说:这都是搭帮好心的赵孝亲和神通广大的张果老啊!
响石崖的传说
南岳衡山北面的山脚下,有一座高的悬石,咯就是有名的响石崖。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咯座响石崖还非常神灵呢,只要你向他喊三声,崖石中间就会出现一条门,出来一位白发老人。问你要借什么,只要你讲信用有借有还,那你要借什么就有什么。那时近邻居民做红白喜事,都是向这里来借桌凳、餐具,不论是谁,有求必应,很是便当。
后来,上峰冲有个姓廖的财主,一向贪得无厌。有一回他娘死了,打发家人来响石崖借去很多桌凳,餐具操办埋人饭。那桌椅都是檀香木做的,外面漆的生漆,明光乌亮,不仅美观结实,而且香气沁人。那套餐具全是上等细瓷,飞薄透光,金边兰花,秀气极了。那财主埋了娘,看了这套木器、瓷器,竟想霸为己有,不送去了。这天晚上,忽然闪电雷鸣,一声霹雳,财主家顿时起火,人丁家具,一概烧得精光。从那以后,再向响石崖借东西就不灵了。
南岳茶故事
上封寺东北边有个毗卢洞,一名毗佛洞。毗卢洞和广济寺的云雾茶很出名。
广济寺周围三面高峰。这里,一年只有六十天左右是整天明朗,其余的日子,或多或少都云雾缭绕。所以,这里产的茶叶叫云雾茶。这茶叶又尖又长,好象枪尖。泡到碗里尖子朝上;两片叶瓣斜展如翼,顷刻间,浓郁的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这里出产的云雾茶,早在唐玄宗时就誉满京城。贩茶的商人加上本山掮客,在岷茅庐进进出出。毗卢洞的山民刚唱过采茶曲,家里就只剩下几两茶叶的尘末了。
清代初年,有一个和尚背了个大包袱,里面装着二十来斤茶叶。他顺涧而下,到福田铺后,才上驿路朝北进发。黄昏抵澧州,进了州官大人的府邸。他一进门,碰见一个朗中模样的人,从深院走出来。几个家人围住郎中轻声问:“大人的病情如何? ” 郎中只是摇头,怏怏地走了。和尚顿时明白了:州官大人病情严重。郎中也束手无策。便走进州衙,向州官自陈,可以为大人消灾除病。州官大喜,连忙叫引进后堂,准备茶饭,安顿住处。和尚到住处刚放下包袱,州官大人传出话来,请和尚当面商量如何消灾除病。和尚来到州官大人榻前,长揖齐地,口称同乡下僧探望来迟。他一边问安,一边观察州官气色。见州官脸色焦黄,眼皮泡肿,眼珠灰暗,声气虚弱,与和尚说几句话,也是一脸的汗,闷嗝连声。和尚问大人延医服药可曾见效?家人代为回答说:服药百天,不见半点效用。和尚满有把握地说:“大人贵恙,下僧有法根治,不知是否能照办?”州官听说有法根治,忙问如何治法。和尚转动着眼球,说州官大人七分是邪癖内攻,三分是蒙心膏太厚,要法事和药疗同时进行。他拿出一整套治疗方案:云雾茶叶一百斤,包成一团,放在三丈三的台子上,做七天道场,用这茶叶洗六脏,半年小好,一年中好,三年根治。州官听了,认为疗效太慢。和尚眨巴着眼睛,说三样不缺一样,可以一月小好,三月中好,一年根治。州官大人这下高兴了,忙问是哪三样。和尚说:“一是南岳毗卢洞的茶,长在佛脚的祥云中;二是长沙白沙泉的水,是龙口边流出的;三是景德镇的碗。烧一次水,泡一次茶,换一次碗,碗换了就打烂丢掉。”州官大人立即吩咐组织两批人分头去办。和尚忙说自己带来二十斤毗卢茶,道场先用这茶叶做,另外八十斤,由他在清凉寺做好道场;同时安排一百人立即动身,开两只大船到长沙白沙泉取水,日夜兼程,七天道场一进,水就要运回府来。
七天道场做完了,到白沙泉运水的两只船了在澧州拢了岸。根据和尚的意见,这水用二十只大陶缸密封着,放在地窑中,用一缸开一缸,专人管理。
州官一天天好转,年底上京述职。进行官员见他很健旺,问他病中吃了些什么药?他说喝了一百斤毗卢洞的“佛茶”。大家很惊奇!从此,朝廷官员都想和这和尚结方外之交,邀请和尚到京作上宾。
一传十,十会百,地方官员和乡绅为“佛茶”鼓吹,朝廷官员为“佛茶”张扬。清代自康熙到宣统,每年都派人来南岳运去上千斤茶叶,继唐代后,南岳贡茶又名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