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佛像收藏 一寸斑驳,一份历史

2015-12-15 12:07:30 606

詹氏姐弟痴迷于木雕佛像收藏,不过分强调藏品材质和完整度,只关注历史留下的片片印记。

詹文静、詹皇台

广州私人收藏会所“佛像堂”堂主,目前已收藏数百尊精品古代木造像。

这是广州老城区某小区的一方简室,名唤“佛像堂”。候在门外,觉得与普通人家并无二致;打开门后,难以掩抑的肃穆平静自然笼罩全身。灯光饱满均匀地落在环列室内的木造像藏品之上,雕像姿态平和,四下摆设周正,随处透着古意,隐隐有极轻柔的佛教乐声。两间藏室面积计约三百平方,其间藏品数量愈百件,甚至包括了品貌完好的、一米以上的精品木雕造像,因此整体布局极为紧凑。形神各异、繁简有致的木雕藏品将两间复式小屋里的每一个隔间都环绕起来。观者的每一个转身,都可能幸会珍宝。

佛像堂堂主是姐弟二人。詹皇台招呼着访客,抬手沏成一壶单枞,动作娴熟。其胞姐詹文静介绍:佛像堂是私家藏馆,并不特意隔上玻璃防止触碰,不会让观者产生距离感。木造像有易于亲近、融合历史的特性,不会如金属般带着天然的冷冽。“这是木制艺术跟瓷器、青铜器的一大本质不同:木造像本身就是用有生命的东西制作而成,它能让你一眼便感知到古味,一下子就能触碰到历史的斑驳沧桑。”

大隐于市的收藏世家

康王路毗邻陈家祠,是广州老城区要道之一,日夜车水马龙。詹氏姐弟将这数百尊从千万藏品中精挑细选过的、价值不斐的木雕佛像藏于川流不息的喧闹之中,颇有大隐于市的意味。“这边还是太小,藏品摆得太密。”詹皇台皱皱眉头,“我们正在筹划新的展厅,希望能更好地呈现它们。”

初见詹文静、詹皇台姐弟,大有“他们真是藏家么”的疑惑。木造像古意盎然,每一尊都饱蕴年岁痕迹,而每日赏玩其间、为之奔走的却是气质更像商务人士的两位年轻人,似乎并不搭调。但姐弟俩在木造像收藏圈早已积淀深厚,眼光锐利。归根结底,这与他们“藏二代”的身份关系密切。詹文静笑称:这都是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学到的,看得多了,也就熟悉。姐弟俩帮忙父亲打理收藏事业多年,全盘接手实是水到渠成,更免去了如半路出家的藏家难以避免的打眼、吃药经历。

詹家祖籍客家,姐弟俩的父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涉足木造像收藏,“父亲在当年木雕造像还没成为收藏热门时,便已涉足这个领域。”詹文静说。至今木造像收藏仍然是一个门槛极高、偏向于发烧友方向的门类。十余年前,痴迷此间的詹先生从一个行家口中得知有一尊山西辽代水月观音造像出现,激动不已:辽金宋时期的山西水月观音是木雕造像馆藏级的典范之作,存世量屈指可数。但苦于当时只有模糊的影像资料,无从得知所在何处,何人持有,求之而不得。这对于痴迷造像的藏家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打击。尔后听到消息,该造像已辗转流出海外,不知所踪。詹先生认定与造像彻底无缘,颇觉失落。

詹父如今只偶尔在老朋友、特别资深的藏家来访和重要场合才出现,家中收藏事务已由姐弟俩主理。十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姐弟俩从国内一位瓷器藏家处得知该造像已流转到欧洲,正在某中国艺术品藏家手中。他们与父亲反复核实,确定这便是当年无缘的那一尊辽代水月观音,遂果断花重金请回,了却父亲多年的念想,至今仍被视为詹家瑰宝。此类失而复得、海外流归的藏品在佛像堂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除了传统的藏家交流,詹氏姐弟更注重正规而有保障的拍卖会等收藏渠道。他们常与藏友交流并发表鉴赏心得,分享不俗藏品,被藏友尊为导师。圈子扩大、形式在变,但詹家收藏精品的执念和不熄的热情被完好地传承了下来。

詹皇台比较倾向国外藏家对木造像的鉴赏理念,即“不过分强调材质和完整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作品艺术性的讨论上”的观点。同为古玩,木造像比青铜和瓷器更直观。一样的宋代藏品,木雕身上经过风化、腐蚀后饱蕴了时间更迭的痕迹,即便是外行也能看出明显的古意。另外木雕有南北风格之别,亦有诸多题材之分,品类极细。但最令人着迷之处,仍在于深埋其中又容易碰触的历史感。龟裂、斑驳、脱漆、某一肢体的残破掉落,都可能衍生出特有古味。佛像堂中甚至有一件只剩下头部的藏品,当初这尊佛像置于庙堂时的挺拔壮伟,仅此可以想见。“很多欧美大馆,比如大英博物馆中的木雕,也都是残缺得很厉害,但依然不影响其美感和收藏价值。”詹文静说。

残缺斑驳间,古味顿生

詹家两年前从内地资深藏家处请得一尊元代木雕披绢宫廷汉藏结合风格释迦牟尼像,可称罕有精品。“明以前的木雕像就可算做高古藏品,非常珍贵。因为木质不比金铜,很难保存完好。”詹文静捧着雕像介绍。造像整体比例匀称,肌肉饱满,凛然大气,具有元代统治者的北方游牧民族神韵;开脸保留了明显早期佛教造像的西域风格,高鼻梁,深眉眼,与如今的中原面相并不相同。“历史赋予了造像这样的面貌,鉴赏它的艺术性应该结合历史特征。”

如今造像已掉落多层漆水,非当年初成时华丽堂皇的状态。但在其斑驳开裂处,能清晰感知到七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和沧桑痕迹。“木雕造像与金属类造像的最重要区别也在于此,不会看上去冷冰冰的没有生气。”金铜石瓷等材质的造像与当年品相非常接近,但木造像无论如何保存,都会留下不可逆的岁月痕迹。”詹皇台说。造像全身披着的绢料依然紧贴,数百年未曾有严重破损,当时造像者对作品的重视、为长久留存付出的心血清晰可感。

近期另有一尊源于同一风格,传承于三百年后的清代康熙木胎髹漆汉藏结合风格弥勒菩萨造像被詹家从海外藏家请得。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未来继任者,同是宫廷佛像,其特点理应相近;但在朝代变更之后,相近题材的处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元代开始宫廷就邀请了当时水平很高的尼泊尔工匠来制作佛像,洪武时期有短暂的中断,永宣又大力盛行,直到清代。所以这段时间的造像都有典型的汉、蒙、藏、尼泊尔文化融合的特点。”

这尊造像为清代早期宫廷造像风格的典范之作,且更倾向于藏传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清朝官方宗教取向极为贴切。“雕像腰身婀娜挺拔,开相庄严肃穆,满身璎珞尽显华丽,艺术造诣很高。”詹皇台轻轻拿起弥勒菩萨造像,“它开相的风格特点、衣褶线条的表达方式、身体比例,还有包浆皮壳和漆彩,甚至细到一个眼眸、赤足的形制都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年份的依据。仿品可以做到非常相似,但总有一些明显的时间特点供行家判断。但这些要靠多年经验才能得来。”


除了时间之别,同一题材也会因南北匠师的文化背景、审美特征和处理方式,会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北方偏粗犷,线条有力;南方偏细致,柔美而考究。詹家六年前从海外资深藏家处请得的明代闽工红豆杉木雕大漆描金持珠观世音菩萨造像,便是典型的南派技艺顶峰之作。“闽工就是福建造像,是南方造像的代表。无论艺术的造诣高度还是漆质用料的精美度都是南方造像之极,而沙县工是闽工之最。” 闽工造像拥有南方之细致又不失北方神韵,有融合之美。

《佛说造像量度经》中记载了造像的具体比例,但詹文静认为这种“标准”并非万能:“比如闽工,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每尊佛像的表现方式很少雷同,即便是在某些程序化的造像中也有独特的创意。其中观音造型的创作最多,所以呈现出来的造型很有艺术美感和想象空间,少了拘谨和匠气。”这件闽工所造的持珠观音造像线条刻画层峦叠嶂而不显繁琐,发髻高束,发型远观如山石状;面相饱满,表情慈祥含笑,有唐代女性特点;大衣袖翻卷云动,出神入化。同为观音像,金元时期木雕山西风格观世音菩萨造像又有不同。山西造像是造像的鼻祖,也是北方造像的代表地区。

詹文静在展示藏品时表示:大凡北方精品,多出自山西,国家博物馆的镇馆造像宋代水月观音就是晋工的巅峰之作。“当时很多皇家寺庙建在山西,佛教盛行,而宋代推崇用木质雕刻佛像,所以木造像得到了大力发展,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山西造像年份较好,明代常见,元或以前的造像存世不多,整体造型不多变,有章可循。”这尊观音造像开脸大气,眉眼传神,表情庄严肃穆,以简练深挖的线条来表现北方服饰的厚重感和朴素之风,与柔美的闽工风格相映成趣,同为精品。

詹氏姐弟并非烧钱怡情的业余藏家,也不是虔诚追随信仰的教徒,而是传承父亲半生积累,一心专攻木造像收藏、以藏养藏的艺术品鉴赏者,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与乐趣:他们既需要交易,又不仅止于交易。“很多慕名而来的藏家并不只谈交易,也谈历史文化人生,我们希望拓宽收藏意义,提升交流质感。”詹文静说。他们正在筹办新展厅,让它们能更好地展示于有缘人眼前。

[对话詹文静]

材质只是载体,价值在于艺术性

记者:中国木雕佛像的收藏关注度相对并不高,尤其是木质造像比较难保存,在物件的完整度上通常打了折扣。你在收藏木雕造像时最注重的点是什么呢?

詹文静:我觉得材质只是一个载体,比如字画,那个材质只是一张纸还有水墨,事实上没有实质的价值,只不过承载了那些字画的艺术性在上面,所以它的收藏价值很高。木造像可能大家会在平常的观念上感觉木头是比较平民化的东西,但实际上大家忽略了一点,就是它只是一种载体,艺术性根本不会因为载体的变化而对价值产生变化,越是艺术性高的那种造像材质所占的价值比例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尤其是那些高古佛像。另一方面,刚刚起步的藏家可能会偏向完整器物,比如铜佛像很容易保存,几百年前是完整的,现在大部分也是完整的;石头也是,除非人为破坏。而木造像不管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都很容易受到破损,大家就感觉有残缺,可能会接受度上低一点。但这在国外这已经不是一个障碍了。国外大型的物馆里很多残件都是作为镇馆之宝看待,艺术残缺并非缺点,因为这是它的本性;而它的艺术性和古味才是我们木雕藏家最看重的点。

记者:你是专业的佛像收藏者,是否也意味着必须对佛有虔诚的信仰?保持信仰和尊重艺术之间有冲突么?

詹文静:我们姐弟俩虽然专注于收藏佛像,对佛学也有大量涉猎,但并非虔诚的佛教徒。首先是我们的藏品里也有些道家的人物,只不过大家通常讲“拜佛”,就想当然的觉得全是佛教的;其次是佛教的宗教性和艺术性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没有办法兼备。如果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那个佛像不管什么样子,无论新旧和残缺与否,都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是一个雕塑艺术爱好者,就应该从线条刻画、年份特征、地区特色感受雕刻艺术的精髓,我们是比较偏重于后者的,也就是一个鉴赏、收藏、传承和分享木造像艺术的角色。

图片关键词